心力衰竭
心力衰竭是心臟器質性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臟負擔增加、排血功能減弱,以至排血量不能滿足器官及組織代謝的需要。主要癥狀是呼吸困難、喘息、水腫等。
醫(yī)師指導
心衰堅持服藥同時,應注意預防誘發(fā)因素,常見原因包括:
1. 感染——呼吸道感染最常見、最重要
2. 過度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
3. 心律失常——心房顫動最常見、最重要
4. 肺栓塞
5. 過度勞累
6. 妊娠和分娩
7. 貧血與出血
8. 其他:如輸液過多過快,血容量增加;治療不當,如停用洋地黃;電解質紊亂,酸堿失衡。
主要表現(xiàn):呼吸困難、咳嗽、咳痰、咯血、乏力、心悸、尿少、食欲下降、惡心、嘔吐、腹脹等,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。
生活指導
1. 積極治療原發(fā)病,堅持按醫(yī)生囑咐口服藥物,不隨意停藥或減量。
2. 注意避免誘發(fā)因素:如:感染(尤其是呼吸道感染),過度勞累、情緒激動、輸液過快過量等。
3. 飲食宜清談、易消化、富營養(yǎng),控制水分的攝入,限制鈉鹽,每天少于5克,忌腌制食品。
4. 多食蔬菜及水果,防止便秘,嚴禁用力大小便,戒煙酒,避免進食過飽。
5.
合理活動與休息:避免重體力活動,可進行散步、打太極拳、慢跑等活動,以不出現(xiàn)胸悶等不適為宜,保證充足睡眠嚴格遵醫(yī)囑服藥,不隨意增減或更換藥物,服藥的藥物,尤其地高辛,若上一次藥漏服則再次服藥不要補服。
6.
控制液體入量,監(jiān)測血壓及心率,每日注意尿量、體重(3天體重增加不超過2公斤)、下肢有無水腫等情況,必要時加強利尿并補充鉀鹽,最好在醫(yī)生指導下應用。
7.
長期臥床病人,應經(jīng)常翻身,進行肢體按摩及肢體活動,預防肺部感染和靜脈血栓形成;水腫病人應加強皮膚護理,變換臥位、按摩受壓局部,局部熱敷或墊軟墊。
8. 定期隨訪,一旦病情變化或加重應及時就診。
病情突然出現(xiàn)變化時如何處理
一旦出現(xiàn)喘憋、呼吸困難、不能平臥、咳嗽、咳泡沫痰等,立即吸氧、坐位、下肢下垂,可酌情使用快速利尿藥物,立即就醫(yī)或聯(lián)系急救車。